![]() 日志正文
|
||
小品演员与电影自助餐小品演员与电影自助餐
文/崔斌箴
电影是自助餐,萝卜青菜各有所爱,老百姓喜欢什么就挑什么。吃哪一口不在于出身和产地,而在于味道和声色。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,小品演员的确不是吃醋的,都有一两把刷子。常年的搞笑生涯和死皮赖脸的逗乐性,使他们知道挠观众的哪块痒痒肉能笑,明白在何处抖个包袱卖个乖才出效果,搞笑逗乐玩于掌股之间,这叫经验,也就是功力。所以,忽忽悠悠一出场迎头就是一个碰头彩,老百姓一乐,就掏腰包了,不死不活的电影就有戏了。赵本山、潘长江不是都拿下百花奖了吗?更叫绝的是,人家黄宏自编自导自演的《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》不仅搞定金鸡、百花,还捧了个国际大奖。这就叫电影自助餐,好吃的有人抢,不合口味的没人捧场。 也许有人会质疑潘长江当年获百花奖影帝有多少水分,或许有人愤愤小品演员拿电影大奖是中国电影的悲哀。其实大不必生这么大火气,谁得奖不是关键,最要命的是中国电影得活起来。电影整天价就那么几个老面孔,男的一律姜文、葛优,女的都是巩俐、周迅,导爷全看艺谋、凯歌,时间长了观众会腻歪会患眼疲劳。赵本山、黄宏、潘长江、郭冬临、巩汉林、郭达等一张张“笑”脸一触“电”,观众的眼就亮了。哎,这伙计还会鼓捣电影,有意思。影片打小品演员牌有时就成了救命草,赵本山参演的《有话好好说》、《男妇女主任》一路窜红,恐怕与“大忽悠”的独特味道不无关系;潘长江的《飞虎队》、《荆轲刺秦王》可圈可点,别具一格,令人耳目一新。就这样,“门外汉们”凭着他们在小品舞台上积累的人气,为电影拉拢了不少的FANS。再说,自古以来,娱乐圈里不分家,演戏的唱歌的都能拍电影,搞小品的也不比谁差。看来,小品演员拍电影获大奖,与情与理都不丢份。
阅读(?)评论(0)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